秦朔:致上海——你将沦为环杭州城市,还是勇当众城之神?
作者:秦朔
来源: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上海需要更大的胸怀和气魄,在方方面面对标全球和中国的最佳标杆和案例,看到自己的不足,倒逼式前进,如此才能在中国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努力向着“21世纪全球最佳大都市”的方向进发。
“今日,参观虹桥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政府主导的又一个超级工程。上海市的国资存量全国第一,掌握了N多资产。不过,为何深圳的总市值超越上海?问题还是在所有制结构上。香港、广州正在沦为环深圳城市了,上海、苏州会不会沦为环杭州城市?”
这是一个江苏人的评论。从一个月前在微信群里看到,就一直想回答。
1、
先说说我的基本观点——
第一,以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才、政策、城市治理等优势,上海不仅不会沦为环杭州城市,而且将继续扮演可信赖的国家使命受托者的角色。这些使命包括: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点,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
由这些定位可以看出,“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更像一句玩笑,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群环上海这一龙头展开,才是国家的期望。
第二,国家使命和各种功能中心并不会自动实现。或者说,是创造性实现,一般性完成,还是平庸化接近,甚至擦肩而过,差异会很大。如果是计划经济年代,只要定了哪里是中心,并注入相关资源,哪里就会成为中心。但在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各个区域充分竞争的新时代,“往哪儿去”存在着不确定性,新中心很可能在原来没想到的地方崛起;“怎么去”存在着不连续性,未来不是过去的简单延伸。
柯达被颠覆了,摩托罗拉被颠覆了,城市作为人、经济、文化、社会的复杂生态,没那么容易被颠覆,有巨大的可传承性。但城市的引领性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谁能领风气之先不是谁的专利。不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没有透彻的危机感,纵然天降大任,也可能花落别家。
20多年前上海就提出国际贸易中心定位,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和电商。2016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87万亿元,而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当年交易额是3.77万亿元,阿里的目标是2036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那么谁更像贸易中心?当金融科技深刻地改变传统金融,原来的金融中心会不会旁移?如果以深圳为核心的科技湾区未来比肩硅谷,上海的科创中心如何成立?时代在深刻变化,数据驱动的新中心正在颠覆传统的中心,还按传统路径走,反而可能离未来的中心越来越远。
第三,要把定位和使命真正变成现实,上海要淡化这些高大上目标所带来的天然的优越感,而回到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的原点,就是如何激发起更强劲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精神。大部分的经济奇迹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依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东碰西撞摸索出来的。今天的很多全球生意(global business)都源自车库生意(garage business,如惠普、迪士尼、苹果、亚马逊、谷歌),但正是车库里的梦想、激情、创造力和改变世界的勇气,最后成为最强大的社会资本。不是高楼大厦,不是特许权,不是政府订单创造出伟大的公司,伟大公司的引擎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驱动的平台型、生态化公司正在成为21世纪的新中心。
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人独有的精神,政府、医院、学校、社会组织,一切秉承顾客导向和矢志创新的地方,都可能存在企业家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面向未来,不断超越自己,勇敢参与竞争,努力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否则,虽然坐拥天时地利,但你不抓不抢,你的奶酪就会被别的地方抢走。中心不是政府怀里抱出来的,是在市场中闯出来、创出来的。
2、
关于上海,去年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上海何时能再现“互联网王者”,一篇是比较深圳和上海。(《上海滩为何难产“王者”》《当深圳敲门,对上海是阴影还是动力? 》)
(1)
第一篇谈的核心是文化。上海喜欢高大上和成熟的东西,喜欢世界500强,上海的城市文化有一种特别的塑造力,能把气魄变成气质,把雄心变成心思,把立意高远变成不好高骛远,把“事业本身就是生活”变成“事业就是为了更好生活”。在卓有成效的管理和文化熏陶下,随着很多杂质被筛掉,很多可能性也被终结了。对成功了的马云、马化腾,上海会给他们足够的礼遇,但对创业初期默默无闻的马云、马化腾,这座城市可能会忽略他们的存在。上海呼唤“互联网王者”,但真的能接受那个“大话乱说”、“衣服乱穿”的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生吗?
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两个月前到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深圳分部,南山区中洲中心,讲完课到附近一家挂着上海招牌的小店吃宵夜,晚上10点40分了,对面的腾讯大厦大约2/3的面积还是一片灯火,店老板说基本天天如此。腾讯是世界500强和十大市值公司,还这样加班。要在上海,估计很多上班族的第一联想是《劳动合同法》,是“我有我的生活”。当然,这无关对错,只在于取舍。
(2)
去年写的第二篇文章是去深圳出差,看到复旦老学长、深圳大学魏达志教授“上海不是深圳对手、浦东也干不过前海”的观点,写了一篇文章回应。我先根据两地政府公开数据做了计算,发现常住人口不到上海1/2、面积不到上海1/3的深圳,预计20年后经济总量可以超过上海;深圳人均GDP已经超过上海;深圳的万人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创新指标优于上海;企业家精神强于上海。
在分析为何上海经济活力不如深圳时,我提到了一个原因,在上海,你很少看到就某一个问题,激发整个城市各种经济成分的热忱,头脑风暴,群策群力。上海习惯的方法是,高素质官员组织调研,找出具体目标和方向,让大家执行。但长此以往,上海的视界就会锁定在官员的头脑里,他们再聪明也赶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上海创新力不足的问题,官员不是不知道,但他们习惯于自己去指导如何解决。
这样的模式和文化,可以保证不出现什么差池,在那些变量少、不确定性弱的领域也完全适用。但就是很难长出最前沿的、最打动人的传奇。无他,传奇是打破常规的产物,打破常规是需要包容甚至鼓励的,上海也鼓励创新,但前面有太多定语。
3、
可是,历史上,上海是不缺乏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的。
上海1843年开埠,人口规模排全国第12位,从一个海边县城跃居远东第一大都市,不过数十年。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居全国第一。当时上海人口中外来商人占有重要地位,不排外。加上自治、法治与安全程度高,讲商业契约、职业精神,越来越多资本向这里汇聚。
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沃土。洋务运动时期三大代表性企业——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机器织布局,都在上海。民间资本代表,从火柴大王到五金大王、出租车大王、寿险大王、油漆大王、百货大王,百业之王的相当部分在上海。连巴格达一个贫穷犹太人家庭的儿子哈同,身上只有6个银元到上海,后来成为拥有400万英镑财富的“远东首富”。今天赫赫有名的友邦保险也起源于上海,1919年,27岁的美国年轻人史带带着330日元抵达上海,两年后办起亚洲人寿保险公司,1939年才将寿险业务总部迁至纽约。
一个符合国际商业习惯和法治原则的上海,一个生活条件相对优渥的上海,必然是华洋商贾汇聚的宝地。而一个影响深远的现象是,房地产成为富豪所获超级利润的重要来源,大获其利的不仅有沙逊、哈同、嘉道理等洋商(注:民国初年上海做房地产的洋商就有30多家),也有程谨轩父子、徐润、周莲堂、来自南浔的“张、刘、邢、庞”四大家族等华商。进入民国后,浙江的虞洽卿、颜料大王贝润生等商人也大举投资房地产,有实力、有眼光的市民也介入地皮买卖。最狂热之时,只要付出定洋,买入地皮,什么也不用干,隔夜就获利。
据记载,1927年,上海知名律师吴凯声花3000两银子买了一块地皮,仅仅三年多时间,便以十倍价钱转手卖出。名中医陈存仁在静安寺路、愚园路花5200元买了一块三亩七分的地,不到三年以3万元价格出手,数年后涨到10万元。
得天独厚的位置和条件让上海聚人,人聚则财聚,土地升值很自然。当时上海租界当局的收入主要靠房捐地税,房捐地税多,投入公共基础建设,环境改善,土地进一步升值。所以孙中山说,“上海黄浦滩的地价,比较八十年以前的地价,相差又是有多少呢?大概可说相差一万倍”。但从另一个角度,把房地产做成速成和暴富的商业模式,危害也很深。王季深在1943年所著的《上海之房地产业》中说:“现阶段的房地产投资对于社会各业的贡献少、危害多,一言以蔽之:投机的恶果。”“时隔数月,同一房地产已经数易其主,如此互相做踢皮球式的买卖,其价安得不愈踢愈高?”“房地产业投机的最大恶果:间接刺激价格,陷民生于水深火热之境!”
这就是1949年之前的上海。注重生产性创新的实业家,注重交易性价值的金融家,注重资产性升值的投资者,三股力量并存。如同“买办文化”一样,炒股票、炒黄金、炒地皮、炒房产的“投资文化”也是上海的基因。美国作家密勒在《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中说,“上海!这华洋杂处的大都会,这政出多头的大城市,这纸醉金迷的冶游场,这遍地黄金的好地方,真是冒险家的乐园……大家都去上海啊,那里鱼多水又浑,正可以去大大地摸一下”。
如果沾着上海的地就发财,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做实业?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故事:上海周边的实业家迁往这块风华宝地后,就产融结合,然后越来越金融化,财富越来越多,投机依赖越来越强,有的升天,有的破产。妩媚的魔都和专注聚焦的实业精神似乎不可能完全契合。
4、
当计划经济年代降临,当交易性价值和资产性升值的客观条件没有了,当上海的城市定位从消费性城市变成生产性城市,只能一心一意搞生产搞制造,中国人的“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三转”都离不开上海。
上海不是没有生产性创新的条件。有很长时间,上海制造就是品质,就是信誉,上海工厂里的师徒制与八等级工评审制就是有效。
上海从生产性城市的定位,变成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定位,开始进行“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是在1992年12月的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此前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到2001年,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加上了航运中心。“三中心”演进为“四中心”。
在上海的“中心化”进程中,国家给予了很多政策倾斜,例如将金融市场集聚于此,批准了多项枢纽工程以提升辐射效应,自贸区也率先试验。上海的综合优势迅速发挥,历史上的人聚财聚效应再次显现,特别是外资机构,更是爱上海爱到不能再爱。特斯拉有多少中国城市都在垂涎,但它最钟意的还是上海,上海几乎不用去抢。
在某种意义上,具备服务中心功能的城市相当于有一种国家赋予的“征税权”、“收租权”,也就是凭借服务功能向所有对象收取一定费用。很多交易必须经由你,有交易就有手续费,其中直接代表政府信用的交易平台(如金融市场)更是稳赚不赔,而且有巨大的外溢效应。
上海之所以是上海,其财富背后的密码,就是依靠历史形成的地位、优势和信用,通过功能中心的打造,得到了巨大的“制度性租金”。国家让上海收,因为上海可靠,对国家发展最有利。小富由俭,大富由天,为何天降大富?因为上海有长期形成的信用和忠于职守的文化。
但是,一个“制度性租金”丰厚的地方,一个新世纪土地再一次惊人升值的地方,一个交易性价值和资产性升值机会满地都是的地方——而且这已经成为城市的基础性结构和基因——在这样的地方,你还想专注于生产性创新,那就不容易了。
我曾经问过几位上海的国资领导人,你们不去全国各地开拓市场,主营产品的市场表现也不怎么样,为何日子挺好?一个原因是土地、物业很多,早期投资形成的可交易金融资产价值很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生在上海就有福分,就是不用像浙商那样,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就在这里,坐地就可生财,你奈我何?
2016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48%,比上年增长6.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52%,增速也是6.8%。在全国,公有制经济比重如此之高,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如此之低,起码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中是罕见的。这既说明上海国企底子真是厚,也说明上海民企的空间不够大,作为不够大。
如果来看上海企业的纳税情况更有意思。排第一的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纳税额742亿多元,占上海整个税收收入的6.3%,占工业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41.6%,这种地位哪个地方能比?对照一下,深圳烟草2016年税利加起来才54亿多。上海烟草之后,工业企业的纳税大户是两家汽车(大众、通用)、两家石化、一家电力、一家钢铁。再看第三产业,纳税前十的是三家银行(浦发、交行、上海银行)、三家证券(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海通)、一家人寿保险(太平洋)、一家中石油东部管道公司、两家汽车销售公司(通用、大众),外资的苹果电脑贸易紧随排在第11。
上海国资占比高,外资强,央企也不少,金融机构规模很大,2016年上海第三产业纳税百强,金融机构占47席。上海的钱多,钱能生钱,上海的地值钱,钱地交融更生钱。不过,试问上面列举的那么多企业,哪些会让人联想到高新技术和代表未来的企业?联想到白手起家的创业英雄?谁是这些企业的领导人?你能想到类似马明哲、任正非、马化腾、王卫、王石、王传福这样的名字吗?
再看看民企。今年8月24日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17年中国民企500强榜单》,上海一个自媒体的报道是《牛!2017中国民企500强,上海这13家企业强势入围!》,好幽默。浙江有120家企业上榜,连续19年蝉联全国第一,杭州的萧山区就有15家上榜。上海这叫“牛”,真是呵呵了!
在民企富豪榜上,2017胡润榜,从上往下看到第25是郭广昌,26是史玉柱,41是刘益谦。前50,就这三个,把总部在上海的刘永行(30)算上也就四个。不少朋友告诉我,上海有很多隐性富豪,炒股炒汇的,做房地产的,一本万利的,比民企500强里的企业有钱多了。可是这些套利性的富豪,自己都不好意思出来说说怎么发家的吧。
再看下公司市值。根据数据宝对包括A股、港股、美股在内的各城市所辖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统计,2017年11月底深圳的上市公司总市值(350家)达到10.04万亿人民币,上海(379家)为7.5万亿,上海市值前8的公司清一色为国企央企(交行、浦发、上汽、太保、联通、宝钢、上港、国泰君安),深圳市值前7家中有5家以非公资本为主(腾讯、中国平安、万科、平安银行、比亚迪)。
上海有强大的国资、外资依赖,有“制度性租金”的优越环境,自然就不会成为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能创出驰名天下的好产品好服务的民企的大本营和摇篮。当然,这也无关对错,只在于取舍。
5、
但是,要说上海就不可能在生产性创新方面挑战深圳、浙江、北京,不可能出现“互联网王者”,我倒真的不悲观。
不谈上海的基础条件和法治优势,只谈两点:一是上海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移民占比不断上升,而且教育基础扎实,人口素质很好。就拿互联网领域来说,从当年的梁建章、邵亦波到今天的庄辰超,这些在上海接受了中小学教育的人,从聪明程度看都是同代互联网人里最高的。而庄辰超告诉我,他当时在华师大二附中一点也不突出,比他强的比比皆是。上海人的素质,新上海人的素质,到上海的外国人的素质,都不用怀疑。
第二点,上海正在形成适合创业者成长的土壤。最近接触了一些在上海的80后企业家,“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是上海交大研究生辍学创业的,“英雄互娱”的应书岭是华东师大本科辍学创业的。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在很多细分领域都可圈可点,我接触过电商方面的小红书、拼多多,教育方面的沪江、乂学教育,内容方面的阅文、喜马拉雅FM,金融方面的汇付天下、拍拍贷,等等,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自己悄悄长大的。而互联网只不过是上海“双创”中的一个方面。上海互联网不出“王者”,但已经具备成就一批新领军者的土壤,说不定哪天就能再来一个陈天桥。
现在,上海需要的是为民企再鼓一把力,帮他们去解决影响发展的切身问题(如内容牌照)。白手起家的人不需要特别的政府优惠,但在一个国资外资超强的环境里,他们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目光和期待,为他们加油。上海应该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年轻人的声音,最有创新可能性的声音。
上海的国企很强,但是缺乏杰出的国有企业家。也不是素质问题,是他们没有被更好地激发。他们更像是强大政府导向的追随者。上海应当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方面更勇敢。如果没有人敢出头、能出头,怕出头,都是本本分分的经理人心态,那么上海的国企不会有新意,有创造性,让人惊喜。
作为一个以强管理为特色的政府,从上到下,如何真正建立顾客意识,真正听取顾客的声音,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哪怕他只是一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是开了一个小翻译公司,他也能被覆盖在服务之列,这是上海需要深入思考的。上海的政府服务总体不错,但按照互联网时代的便利、便捷、敢闯敢试的要求,还有很多梗阻,亟待消除。
当政府不觉得比企业家和创业者聪明的时候,当政府意识到它的聪明应该更多地来自倾听的时候,这座城市的企业家精神自然就会茁壮成长。
6、
最后想说说,我心目中的未来上海。
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留出空间,让人们很方便地吃到大众化的早点。每一片社区都有一些公共空间,让人们交流,为人们服务;
在寸土尺金的大都会,千方百计,让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和城市最基层的服务工作者,有干净温暖安全的栖息之地。创业公司的员工可以比较轻松地租到房子,有便捷的交通去上班,而且不要把太多时间消耗在路上。孩子的教育和全家的医疗,也能有安心放心的解决方案;
上海那些高大上、世界级的定位,能落实到所有利益相关者易于感知的点点滴滴里,让他们真切地感到:上海欢迎你,上海服务你,上海帮助你,上海造就你。到上海,就是上海人。是上海人,就被尊重,被帮助,不被刁难,不受冷眼,平等相处,和谐相待,像一个大家庭。这不是光靠政府就能做到的,而是全社会的责任。
特别地希望,上海不只是大人物的上海,也是小人物、籍籍无名者的上海。他们身上可能有无法想象的伟力,不关心他们,我们的城市又可能酝酿着无法估量的麻烦和危机。
有这样的气氛,则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奋斗精神和彼此之间的友好性,都会充分涌流,上海的诸多功能定位,就会水到渠成。
对我而言,如果爱上海,一定不是爱她物质化的面貌,而是爱她的精神、文化和态度。
我希望上海是众城之城。更主动地对接长三角,对接全国,对接世界。为长三角城市谋方便,就是为自己的未来谋方便。不为别人谋方便,别人就会自己去找方便,上海的未来反而不方便。
我希望上海是众城之都。上海一定有一些特质,一些功能,创意、文化和生活方式,因其中西荟萃又追求卓越的努力,会具有制高点和引领性作用,从而形成长三角的“都心”。
我希望上海是众城之神。上海需要更大的胸怀和气魄,在方方面面对标全球和中国的最佳标杆和案例,看到自己的不足,倒逼式前进,如此才能在中国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努力向着“21世纪全球最佳大都市”的方向进发。如果满足于目前的水平,那不但成不了全球卓越城市,就是在中国,也可能在很多方面被超越。
上海,真的缺的是一口气。一股劲。一种众志成城、非最佳而不为的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勇争世界尖的气魄。
想到了一句话,献给上海,和所有在这块土地上为希望而奋斗的人们——除非大海将我们吞没,否则我们永远要在众城之上!
参考文献:《旧上海地产风云:中外冒险家的狂飙之旅》,金满楼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精选留言:
梁乃斌:
上海不缺气,也不缺劲,上海当前的尴尬局面是上海在中国整个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利益格局下的无奈的结局。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龙头,地处华东中国第一的经济区,全中国最主要的赋税贡献者,上海是没有资格去冒险的,中央不会允许,上海市委书记也不敢。上海一乱,直接波及华东,进而影响全国。上海市委书记差不多是内定的下一届国级领导,拿政治生命来做赌注,没几个人敢,也没人愿意。而深圳,完全没有这种包袱,上海要再次雄起,需要一次危机,没有危机就不会重生,杭州隐隐然已有挑战之势。 今日上海的局面,请参考林彪对他自己和粟裕的作战风格的评价。林彪长期在中央身边作战,需要在不出错的前提下打胜仗,不出错是前提。粟裕长期远离中央,只要能生存就什么仗都敢打,所以一生打了很多林彪自己承认都不敢打的神仙仗。
耶律:
一口气读完,可惜了上海这么好的资源优势。长此以往,上海也就只能啃啃老本了。从来都是高昂着头颅,以后更加无法低头。一个空有浮华和高楼的城市,没有创新和关爱,最终也会被时代洪流击倒。
小饿:
秦老师,被文章结尾您对上海的期待打动了。作为一位来沪的创业者,没看到大上海的“大胸怀”,而是看到周边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被动或主动地离开上海。愿深夜加班回来,能在上海的小巷子中找到一家热气腾腾的夜宵档,可是这样的小店基本都关门了。大上海容不下他们~~
李康:
当深圳成为中国硅谷的时候,上海完全可以并且多年来一直就是对标纽约,就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为什么非得和深圳比生产比创新。
南人北渡:
真实实例:有一个女孩在上海工作,非常出色。7年时间,个人所得税交了二百多万。她最近在办上海户口,每天忐忑,不知道能不能批?我的女儿女婿在上海开公司,已经运行四年了,雇佣了三十多员工,还是落不了户。只能曲线救国,利用女儿的留学身份落户。落户手续办了好几次材料才递上去,不知何时能下来。如果这样的局面不改变,上海迟早会变成环杭州的城市。
Ashley:
呃…不是很同意哎…纽约一定不是一座众志成城的城市,她自由松散个性多元,但纽约是世界的中心,因为她思想前卫引领时代潮流…伦敦、东京、巴黎也一样…上海的放松是一种成熟城市文明的放松,三产的很多奇迹来源于这种放松,“赶超”,“夺得”这种词,还是留给那些天天想着逆袭的较劲人类吧…
PGC邱君:
最近家人在上海市的中心区域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注册创业公司,接待的老师告诉他,他是这个街道今年唯一一个创业者。 走出办公室右转踏上无比高大上的南京西路,他心中惶惶:此番豪华景象还能维持多久?
道哥拉斯凯奇:
就说一件事,上海老龄化严重,已经堪比日本了。一座年轻人不断减少的城市,未来10年、20年是不可能比得过深圳的!
沈军伟:
在上海十年的创业者只想说:上海对创新价值和创业者缺少敬畏心,小到本地员工,大到政府官僚,有惊人的一致性。五六年前开始感叹:上海在倒退,看不到未来。这种本来模糊的感觉到今天已越来越清晰。
宫藏一刀:
这篇文章抒发个人感慨较多,但有理有据的论述较少,不过说实话,如果经济上真和深圳比,上海也没几个指标还领先的了,经济总量上海暂时领先,但深圳绝对不需要二十年的时间追赶,甚至十年都不用,也许五年就能超过上海。文章里说了很多上海以前的成就,曾经还是冒险者的乐园,这些我都不否认,但现在怎么样呢?上海也的确有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才,如果看城市人口素质,上海估计能排全国第一,可这跟你文章里所推崇的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没关系,这些人才最终都去哪里了呢?挤破头往金融行业跑啊。一个城市的经济不光要看国家定位和意愿,城市性格也很重要,上海的城市性格是什么样的呢?规规矩矩,安安稳稳,喜欢小资,喜欢高大上,这些性格跟伟大的城市毫无关系。上海的确也有很多外地人口,包括刚才说到的全国的精英人才,可上海的文化同化能力太强,这些人在上海呆了几年也慢慢越来越跟这座城市本来的文化合拍。我在上海生活五年,跟秦老师也是校友,最终还是决定来深圳,在我眼里,上海就是一座平庸的城市--规规矩矩,缺乏创新,没有活力,不够开放,而且还盲目自大。这样的城市我实在喜欢不上来。上海成不了众城之神,她没有这样的气场,也没这个能力,这个目标甚至都不会得到大多数安安分分的上海本地人呼应,只能是秦老师一厢情愿的梦想罢了。
shensheng:
上海不要什么都做,留些给深圳、杭州、苏州去做。美国的纽约与旧金山、硅谷走不一样的发展之路,都好。
李华霖:
上海正在失去活力,路边小店被大量关闭变得越来越无聊,曾经的三大商业街的四川路二十年来看着他的凋零,整座城市死气沉沉躺着原有的名气上吃老本。龟兔赛跑其他城市正在奋起直追,本人曾经工作过十七年的重庆越来越彰显城市活力,不但保持房价稳定GTP一直保持二位数增长,各种商业模式各取所需,越来越显现旅游吸引力,上海你怎么了?
sophie:
私以为,这篇文章的题目该为:献给这座城市的未来。从各方面梳理都可以做成系列文了。工作于此生活于此的秦先生对这座城市爱的深沉。前段日子,读了《十字路口的香港经济》这本书,发现上海越来越象香港,面对新经济,后继乏人。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多年转场江浙的人,跳出上海后回看上海,感触很多:上海的惯性磁场漩涡,把人不自觉的旋进去同化为按部就班的安逸的打工蚁族,打工是青春饭。就我看到的身边人创业,都是离开上海去江浙创业。这些人把青春留给了上海,带着在这座城市磨练到的一切去滋养和成就另一个城市和自我。走出上海,发现周边就象一个大工地,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欣欣向荣,氛围与上海完全不同,商机活泛,每个人想着我能做点啥。回头看,觉得自己要是早点从上海出来就好了。
菩提子(Erica Pu)(Cody H. 9th):
上海如同紐約。有藝術和藝術家,有時尚和時尚引领,有金融和金融家,有各種沙龍與小酒馆,有一群熱愛這些的大人物和小人物,有紳士與紳士味道的小市民。上海就是一埸舞台秀,你来我往留一幕眾生像。讓這場秀秀出味道來必是有創新與企業家理念的人來做。所以不要比肩深圳,別人有的或加或減,而你有的是別人拿不走的,做自己便好。愛你的留下,不愛你也放手,性請上海,風情上海。
朱颜:
讲真,上海苏南长三角地区人口的素质真的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政府服务也是,个人体会。
shelly:
非常认同,上海的国企太过强大,在一个“制度性租金”丰厚,土地惊人升值的背景下,创新很难,缺乏动力。
五台土包:
扎心了,06年毕业来到上海,除了被这种城市的繁华与魅力吸引,更吸引我立志留在上海的,还有譬如第一财经,SMG各档节目。否则,初来乍到的那两年,还是2G信号的时代,我断然难以坚持下去。电视节目让我更能认识上海,各路大佬让我开眼界,树榜样。11年过去了,在这里成家安家。希望上海和自己都能再进一步。
何贤津:
看到标题吓了一跳,难道要鼓动全国人民去杭州炒房,看了内容才知道原来如此。 赞同秦老师的观点,不过要一个成型多年的政府与行政人员,转变思维与做事方式,恐非那么容易,但上海的龙头在长三角肯定是不可取代的。
thinker:
还有一个视角:杭州这样的城市千年以来自古繁华。是内生性的、遍历性的文明城市。而上海、香港、迪拜这些城市是当母体腐朽衰落时候,打开洋风内进的窗口,,买办成了这种城市的活力基因,而当母体开始复苏甚至向外输出物资与精神的时候这些买办窗口性城市必然衰退…不创业的人很难发现:上海堪称江南东北。
湖边三棵树:
其实,可以换个思路,上海的浦东(临港)、金山,松江完全可以纳入杭州湾区,同杭州、宁波竞合发展,浦东(外高桥)、宝山、嘉定纳入长江湾区,和苏州、南通竞合发展,让上海南部和北部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继上海东部(浦东开发)、西部(虹桥开发)后的又一重大战略!
佳林兄:
深圳超上海是必然的,但杭州显然还差的远,不是一个层次的。
小庄:
上海市委书记应该多看几遍这篇文章!
karen:
城市定位不一样,2010世博会上海就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之后也是依照这个逻辑来进行发展的。上海是我家乡可能有特别情感,所以不提。去过深圳去过广州去过北京去过杭州,唯有广州觉得特别宜居。一个城市自然少不了创新努力向上的干劲,但更少不了宜居宜生活的城市氛围。深圳就像前十几年的上海和中国,固执的追求GDP体量。但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这些就显得虚了。怎么让城市更好的让当地居民生活的切实的更加好才关键吧。这上面我不觉得北深领先上海,反而是几年前的杭州和现在的广州做的更好。
laura:
上海是一艘承载着大国命脉的航母,在稳和进中必须先求稳。民营固然有活力,国资更注重底线,活力可以由很多城市去实现,不仅是深圳杭州,也可以是嘉兴东莞。
Baggio-ats&roses:
不知道说什么,拼搏创造比接受赐予更让人尊敬,我喜欢深圳,作为一个非中心城市,她创造了很多不可能,变成了中心。历史小说里皇家传承的故事里不也偏爱这样的角色么?
MeSure:
有做互联网的朋友家在上海,工作在杭州,每周坐班车回上海一次。和他类似的情况是一个群体,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他调侃现在上海是杭州的后花园,后花园里还有教育,医疗等优势。
祥子:
早在5、6年前,接到深圳的电话,感觉是骗子来袭,如今的深圳已成为创新、品质、活力的城市,美誊度极速提升;杭州的品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两个城市的核心就是创新,出现了优秀的企业。而上海依然保持着移民城市的规则,框框架架太多,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创新成了一个伪命题。
火人:
您所反对的正是上海的独特气质,这是优势所在!上海可以向深圳杭州学习,但不能丢了她的神韵。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高枫:
强哥上任伊始,就提出上海要创造良好营商环境,非常的接地气。希望上海能在强哥的带领下更好更快的转换到创新、务实、服务长三角和全国大局的路上去!
YF-aroma:
上海的这些毛病,北京有过之无不及,然而深圳、杭州等的耀眼璀璨正是前方的明灯啊!城市间的竞争对普罗大众来说,刚好坐等受益!
舒昶:
在上海工作,我在高金读书,经常加班,没有休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觉得上海不用加班?
翔宇:
硅谷湾区委员会上个月有篇报告,认为中国三大创新中心是深圳及珠三角,上海及长三角,北京。有趣的是,上海及长三角这部分,他们举了两个创新型企业的例子:阿里巴巴,吉利汽车。都是杭州的。
王欣℡¹³⁸³⁸¹¹⁴⁰⁵⁹:
城市带着基因,改变基因很难,恋恋红尘,不念过往。城市就像人,各有各的爱好,让历史去选择吧!
池荷树花:
喜欢上海,看好上海。上海会带着原有的基因,经历时代的锻造,一直向前向前。
刚刚好:
我爱上海!曾经在这里工作三年,感受她的活色生香和深厚商道。上海明天肯定会更好,有些机遇需要时间酝酿。至于杭州,正在走向她的巅峰,但也就仅此而已。
超:
毕业后就踏上了创业的路,尽管困难重重,艰难前进,但从未想过离开上海。来上海本来就不是来享受的,尽管上海到处都可以供人享受!
TAN:
一个正在创业的我切身体会是上海适合拼搏,更适合生活。
华:
长海短期仍将是长三角龙头,长期看被深圳超越是大概率,被杭州部分超越也是大概率。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苏南、上海、浙北不用规划,已是全国融合发展最好的地区。另外,何来众城之神之说?除未来的首都特区,谁能冠此之名!
Queen Shaw🍀:
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沃土。#🈚️关对错🙅在于取舍😎#
可爱的徐阿姨:
因为众人向往,就会高不可攀!上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国际大都市风范,便是这个城市傲气的资本!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会变,只有顺应时代,跟进时代才不会被时代抛弃,大上海也不该例外吧!
Michael 张燕杰:
干点小买卖挣钱容易,经济中四梁八柱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做成的。 中石油因为亏钱就不买油井不开加油站了?
詹利立:
上海的没落源于户籍制度,上海70%祖籍江苏和浙江,现在更是来源全国。 但是,国企和外企占了绝对主力,大城市都喜欢当金领。 作为杭州人,我记得多年前,浙江就提出一体化建议了。江浙沪一体化对大家都好。 打破城市和城市,省和省之间的隔阂,统一规划,江浙沪义不容辞。
源.:
先生希望,定能如愿。法治最难,能有如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当然,不要弄得积弊难返,即法律倒成了累赘。然,这目前倒不用担心。就你谈的那两点而言。为什么说良好的法治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理有利还得有节。法治就包括这三者。如今是越来越注重有节。为了长远发展。一定的工作时限,重要的就是激发创新。虽然,创新是需要很多的付出,酝酿打磨。城市基因,就如领导基因决定企业一样。如今上海在回归,你说的那股气,加上法治,更加有希望的。至于基础建设特别是硬件,中国速度,那可是全世界的羡慕与担心。(接受基因之外,是一步一步来的。没有例外。)
黄文轶: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森林里只剩下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这个物种还会再进化吗?老虎狮子纵然威猛好看,没有了土壤里树叶下的爬行动物,生态还能维持吗? 靠人工喂养?老虎还会凶猛吗?人为的把金字塔倒过来放,行吗? 你可以把塔的底边和斜面修修整齐,但修的过头不变成方形的了吗?那时塔尖还能高耸入云光芒万丈吗? 五六十年前一通乱修乱摆的惨痛教训都忘了?
游成 | 浙大管理学:
越来越多的在上海生活杭州工作的人。杭州在崛起!
张磊:
认真地看完了秦老师的文章,大气魄,格局高,尤其是最后对未来的期望,让人感动。作为一个在上海打拼了十年的外地人,喜欢这座城市,真心希望上海未来更美好!
孔德军:
上海需要创新,但不需要“王者“。
Never.:
作为一个上海某高校毕业的杭州人,我认为杭州综合实力十年内不可能超越上海,绝不。部分软硬件超越那是必然的。十年后能不能我也不知道,长期不好说,毕竟临安还做过古都哈哈哈哈。
李清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是中国的、世界的,唯有如此才成众城之标兵、时代之标杆!
小倪:
我记得阿里曾想在上海设立总部,结果没混下去又跑到了杭州。一个成熟的商业环境是它的优势,或许也是它的致命之处。任何一个城市发展起来,要给人成长的空间。尤其是创业者创业的王者。就是对原有的基础的改造,破坏,形成更快捷高效商业模式。上海就像一个中年人,背负太多,也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想要发展。或许学会负重前行!
忘我山人:
秦朔老师很好的一篇文章,不仅适用于城市,同样适用于企业和个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利他方能利己。
朱颜:
另外苏州无锡这些上海周边辐射地带的城市该走怎样的出路,秦老师有什么观点想法嘛?
天剑:
首先她得放下过高的身价,高攀不起的后果也是蛮严重的;其次,她得放下高昂的头颅,上海人真的能包容外来文化的时候,这个城市会更美好;还有,上海人还要多点创业意识,资源整合型的创业早晚会枯竭的。
吴信号:
“白手起家的人不需要特别的政府优惠,但在一个国资外资超强的环境里,他们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目光和期待,为他们加油。” 其实根本都不需要这么多,只要他们能少干预,少设卡,让企业在市场上自然破土而出,自然的生长,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了。
Peter:
秦老师没注意到 陆家嘴的平安大厦也是夜里灯火通明。
等风来:
秦老师难道不对广州报什么希望吗?
王苏标 陆家嘴智谷:
众城之神,相信就能实现!到江苏月余即率党政军访上海回浙江,开启了"江苏发展大会",到上海月余即率党政军主动友安徽汇江苏聚浙江,"上海强"真正开启长三角一体化,上海期待"强"已久,上海强指日可待!陆家嘴智谷,科学家经纪人,与秦老师一起努力。
李庆:
啥也不说了,手动点赞。
振翅长飞:
“当政府不觉得比企业家和创业者聪明的时候,当政府意识到它的聪明应该更多地来自倾听的时候,这座城市的企业家精神自然就会茁壮成长。”秦老师这话好,企业家精神是城市进步的源泉!
李华霖:
上海的希望所在是来了一批浙江干部。应勇当上市长后上海退休人员每年春节的慰问金从50元一贯制增加了600元,李强书记上任后则拭目以待。希望杭州好的做法能够传承到上海。
GIULIA:
“上海的国企很强,但是缺乏杰出的国有企业家。也不是素质问题,是他们没有被更好地激发。他们更像是强大政府导向的追随者。上海应当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方面更勇敢。如果没有人敢出头、能出头,怕出头,都是本本分分的经理人心态,那么上海的国企不会有新意,有创造性,让人惊喜。”只有更赞同!!
shi tu:
恰巧!刚把公司从闵行搬到杭州,来了以后非常震撼,我在上海算年轻人来了后发现整个写字楼几乎就我年龄大,七八个90后公司租的面积比我的大两三倍,热火朝天,生意兴隆,一种落伍感油然而生,想想当年认识的那些外地来的优秀毕业生生,当年与我一起来上海的同学-甚至是县城的女状元的女生现在天天朋友圈:晒咖啡,纹身,晒厨艺,加入小众宗教,开始说穿秋裤的男的不嫁,爱挂钥匙的不嫁各种矫情……她是不是悄悄的被一个老的腐朽之城毒害了。
一小盆:
有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大湾区是好事,可以对上海形成倒逼。
Robert: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刮骨疗伤,自从我起!个人与城市荣辱与共!
Ryan:
期待您对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看法,这些地方有可能和上海融为像东京那样的关系吗?
邵源:
秦老师,写写广州吧,看看能不能唤醒那些装睡的人。
三喜广告屈峰炎:
上海比北京更开放更包容,但是和深圳比起来就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wekey:
其实上海创新发展的本质是文化创新,这种文化应该是更大的包容并最终关注人文建设!
先生后生:
有所謂有所不為,辯證之法,以秦君之所閱識,吾不好為人師久矣。誠若秦君言,上海善待杭州師範生,並納深圳五大民企于滬,當是絕塵國內諸城于一騎。然較中國之東有蘇浙滬,北有京津冀,南有粵港澳,西有成都昆明,中有武漢鄭州等齊頭並進之發展,于國于民之利弊,該是一目了然吧? 有言:“不謀全局者,不足于謀一域” 秦君以為然?
何迎发:
我是早上五点多醒来,刷了下公众号,冲着秦朔和环杭州城市就点进来看了,一口气读完,深有感触,随即转发了朋友圈和微信群。上午看到另外几个群也有人分享了这篇文章,中午一时兴起又点进来,发现才半天时间已经10万+的阅读量,好奇的看完了每一条评论。有从自身经历和感受说的,有情绪表达的(或积极或消极),也有从城市定位来说的,还有从政治角度说的(点赞最高一条就是),很多观点我也感同身受。认识上海14年,体制内工作5.5年,做过教育和城市工作,联想起昨天看的吴稼祥的公平与正义,我更关注人的角度。回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除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城市更需要人文关怀,需要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最吸引我的是文末对未来的希望,既关注创新活力,也关注底层民生,因为只有每个人活的更好,这个城市才会更好。
山東熊:
最后都会变得很不错,谁环谁在未来不会那么重要,单中心思想是过去的思维。
雪雪就这样吧:
各位外地同胞们,竟然你们这么多怨言何不回去发展发展自己的家乡?还有用女儿留学身份落户的,不喜欢就不要来嘛,上海又没逼你们来。
米斯尹_Shelly:
个人觉得从气质而言深圳的富永远无法替代上海的贵,一座城市的硬件能让你做大,但是只有深刻的软实力才能让你真正的做强并传承下去载入史册,否之,10年之后一切只不过是过眼烟云!
旋光度:
深圳只是期权,上海是资产,你要是心理承受力够,技术又精湛,你就去玩期权,你要是水平自认为一般,你可以保守点,玩玩资产,这就是金融世界的其中一种构成。你不能要求资产属性的上海,往期权属性的深圳那里,硬靠。你再看北京,人家玩得更保守了,春晚,这就是国债,它没什么波动,但是体量巨大,你一个两个毛头技术型小伙子,根本撼动不了。
toy bear:
中国大,需要不同的功能性中心,同意留言中提及的不能单纯将沪深比较,各展所长,共利互惠,同谋复兴才是。
陳言5931:
这几天在上海。 静谧的街道,老殖民地时代的建筑、浦东的新派,让人喜欢这里。 但上海似乎不是一个创新的城市,也很难在这里见到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在这里风生水起,让人觉得上海距离衰落似乎已经不远。
费米:
双十一买了一万多块钱的东西:北京(小米)深圳,杭州宁波(日用品),没有一毛钱东西是上海公司的,也就是我从上海赚的一万多块钱都流向外地了,还有就是我的钱也绝对不会买上海公司本地股票,也不会存在上海本地银行,那么上海的竞争力自然变成国企的天地。
清和:
看得出作者很爱上海~不过没必要什么都要比,正是有上海这棵稳稳的摇钱树,才会有其他的实验田。硅谷的创新和科技产业的体量纽约也不会去比的。
续冬:
看到精选留言中有人提及湾区委员会的报告,特地找来看了看,对上海的创新资源介绍得并不少,评价也蛮高!具体到企业,至少还提到了摩拜撒…
豆豆爸:
文章写的很好,但是引用文中一句话即可全解,上海的未来不在对错,只在取舍。大棋局的变化非一日之功,但下棋者的变化才是重点。雄安随远但超过上海为未尝不可,同理众城之上而民众何在才是关键。
Hmk:
不要纠结于GDP,韩正在上海市委书记任上就明确表示,上海不注重GDP,即使深圳超过上海又如何?城市的幸福感有没有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包括空气质量,交通出行,社会治安,物价,菜篮子等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上海在这方面都值得自豪,何必去比那些虚无缥缈的经济指标?
泡°泡°:
上海就像一个超级大美女,只能让人眼馋,真要说结婚过日子,还是找个一般女子更实际。
乔明华:
豪情万丈的好文!上海是要有做新时代的罗马,成为新的永恒之城的气魄。
张晓东:
每个城市有他的文化沉淀的,上海亦是如此,照搬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长三角可以说是全中国效率最高的地区,也是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最好的地区,不管上海会沦为什么,这份海纳百川的精神足够支撑上海前行。
朱丽叶:
秦先生为何对央企或国企存在那样根深蒂固的偏见?董明珠管理格力比同期王石管理的地产交的利税高了太多太多!而且优秀如宁高宁的央企掌门投资一个万科让国家赚了十几倍!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